当前位置:易测网 > 算命 > 王芳老师专访 | “被黑算命”心理学的“自白”

王芳老师专访 | “被黑算命”心理学的“自白”

来源:易测网  时间:2021-12-10   关键词:心理学,科普,觉得,科学,东西

心理学科普怎么做

文 孟圆 鞠佳雯

编 于书源

“什 么时候我跟别人说我是学心理学的时,对方的反应不再是回避,而是趋近的,可能我们就成功了。”

在很多人看来,心理学还是一个神秘的学科。虽然也不乏深入浅出的科普,比如《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和《心理学与生活》等,但它们颇有昙花一现的意味,不像物理科普那样,一代一代,层出不穷,紧跟前沿。

更可惜的是,一些声称是科普的作品,比如《色彩心理学》等等,发出的声音反而盖过了这些真正懂行的人——于是相信的人以为心理学是一种神秘的把戏,不相信的人以为心理学是一种滑稽的游戏… …

北师大心理学院老师王芳曾怀着科普心理学的目的参加了《天天向上》节目,让我们来听听她是怎样看待心理学的科普的。

院刊《我的大学》编辑,下简称“编”

王芳老师,下简称“王”

编:您认为心理学科普的现状是什么导致的呢?而在将来又可以经由何种途径发生怎样改变呢?

王:好多人到大学读了心理学才知道什么是心理学。至于原因,我觉得首先是跟心理学学科本身有关的。心理学的历史是很短的,而它科学的部分可能更短。我个人觉得,在一百多年有限的时间里,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总是先把重点和注意力放在如何把这个学科做成一门科学上,而等他们有余力的时候,再去做科普。所以现在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这些人在默默做研究的同时,他们的阵地已经被别人占了,比如在民间的出现了好多所谓的“自助心理学”的读本,写这些书的人是不希望心理科学得到普及的,因为他们可以趁现在浑水摸鱼获得与大众对话的有效渠道,从中赚取很大的利益。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另一个问题,大众。我个人觉得心理学跟物理数学什么的有一点不一样,弗洛伊德曾跟爱因斯坦说,“你搞的物理数学,大家都不懂。”对于这些不懂的东西,像一些基础的自然学科,人们有一种敬畏感,就觉得这些东西一定是非常科学的,同时你会觉得它是跟你有一定距离的,我们很难通过自己简单的学习去了解它,大师们讲什么就一定是什么。

但是,心理学就不是,每个人对它是有感受的,这种感受是朴素的、直觉性的,那么我们就会期待心理学讲的东西一定是跟我有关的,我是会在你讲的东西上去找验证的。

果壳经常做心理学科普,读他们的文章你会发现,科学的特点就是它用词会比较谨慎,我有这么多样本、我做的是怎么样的群体、我得到的推论如何,都会比较严谨地讲这些事情,但是个体就会觉得你这些东西不是我真正想要的。那什么东西是我真正想要的呢?他们想要乐嘉告诉自己,你是怎么样一个型的人,然后你就会怎么样,那种很简单但是很绝对化的东西会应和一部分人的需要。老百姓的想法往往是个案式的,你说你是科学,但是我发现跟我对不上,我可能就拒绝相信,那我可能就不会有兴趣去了解你背后的过程、原理以及你学科本身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造成心理科普现状的,我的感觉,一个是我们的努力还不够,没有很多人真的把心理学科普当作一个事业一样去做;另外就是我们跟大众对话的渠道已然被另一些力量所占据了,我们抢回来需要一定时间;第三点就是学科本身的性质,可能对于老百姓,我们创造一种让他们怎么样能接受并认可的科普方式是很重要的。

另外,是不是心理学没有前沿科普?其实也不是,比如说卡尼曼在做了他的一系列研究后,写了《思考的快与慢》,我觉得那个书也是很好的科普读物,但它好像就很难变成通识性的、影响力特别大、受众面特别广的东西。除了这个,好的心理科普还是有的,比如社会心理学讲性关系的,还有津巴多写的那些书,也算是科普,但大家很可能并不真的知道那些也属于心理学。

所以,我觉得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还没有用一个整体的面貌告诉大家心理学这个学科是什么样子的,我觉得这才是第一步的。

编:如果心理学科普变成了实用技巧大全,心理学就变成了一种“教人学会鸡贼的手段”。但抛开这些东西,又很容易“曲高和寡”。怎么在二者之间平衡呢?

您看,一面,严谨的真相是科学的色彩,科普也不应例外,另一面,炫酷的梦幻又可以吸引更多新生力量的加入,来了再说,许多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恰恰是被心理学的梦幻引来的,比如弗爷爷的《梦的解析》,比如CBS的《犯罪心理》,比如诺兰的《盗梦空间》甚至是乐嘉的《色彩心理学》等等,但“半哄半骗来”的学生,不少也真正爱上了心理学。

您怎样看待心理科普在炫酷动人和严谨真实之间的平衡呢?

王:我明白你的意思,我觉得两方面都需要有人来做。一些技巧性的东西,一些零碎的研究的发现,会帮助你生活的很多方面,人格心理学领域之前那些大师的著作也是可以起到这样作用的。带着科学的眼光来看,你会觉得他们的过程不清楚,比较模糊,等等,但是也有很多人受益于这样的书籍,就好比弗罗姆《爱的艺术》这样的书,其实很多从来不学心理学的人他们有看,对于他们心灵的成长帮助一样是很大的。这部分难道不是科普吗? 我觉得他们也能算是,但是取向和你开始说的不同。你说的是科学取向,我告诉你研究的过程,然后告诉你怎么去应用,而另一部分在更广袤的人心和人性的高度,告诉你未来生活的目标和怎么样去行为。

一个是更抽象的人生指导的心理学,一个是指向生活的应用的心理学,不矛盾,只要各取所需。我觉得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大家尽量丰富的心理学“产品”或者“商品”,让“消费者”自由去选择他需要。也许你觉得心理学不只是这些,但是对于有些人,他想“你告诉我技巧就好了”,那也OK,总比没有强。很难有一本书,或者在一个科普行为里把这些全都做完,或者说是平衡,因为那对作者的要求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高的,所以两边各有所长的研究者分别做可能更现实。

院刊供稿

不要总以为我们在窥探内心;

我们是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

我们是赛客。

欢迎关注,

掌握北师大心理学院动向。

算命知识

热门推荐